我所知道的

认识任小林已久。见他的画,总有成百上千吧。作画使他焕发出本性之美——对艺术的诚实。 
小林不善言词,但画面上却心歌朗朗。见他作画,过程中,一群用笔倒在另一群用笔下面;一种感觉屹立在另一种感觉之上;一丛形象掩隐到另一丛形象背后。在一方小画上,他能月复一月,年复一年的耕作。有时,细针密绣,计较毫厘之差;有时,笔端纵横,将已成的画面淹沸于玄虚,在散乱和遗落中,他来回的探知和寻意,直至精绝。他的整个劳动向世人证明:灵感和工作,彼此不能分离,如同人的两个肩头。他生活淡悦而迷恋作画,在朝拜艺术之神的路上,他是一个温和而独行的人。 

今天的中国大陆上红红绿绿亮丽炫张,很令人眼花缭乱。倘若,心存定见凝神观察,你能发现许多在相互冲撞的潮流中保持常态的劳动者。在聚光灯不及之处,在默默工作的人头顶上映带着庄严和伟岸。小林是这类画家中地道的一位。他从不在乎别人如何评价他的画,却非常苛求自己的画向自己证明“出了感觉”。一旦握笔,外界就在眼前消失了。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人却有完美的时刻。画家很幸运,可以把美好的瞬间长固在画布上。作画时,他显得身不由己,往往是画面支配着创造它的人,作画者已不存在,质化在缠缠的切望中,游解淹通在形色里,他变得平面而具有永恒的意味。应该说,小林是幸福的。 

有的绘画留给人“怪”的印象,当人们发现“怪”中包含的创意,这种“怪”就扩宽了我们的审美眼光。小林取材于生活中平凡而简单的事物,描绘出来已不是大家看惯的模样。见过他的画且接触过他本人的同行们,都有同感:“小林和他的画:怪,且有才”。他的画不是生活的转现,也非主观感觉的抽象表达,而如同一棵树,根植在有限的生活土壤里,却抽枝展叶伸向心灵无限的天空。他的画具有深味的磁力。在近十年的沉稳工作中,他的作品获得一致和突出的特点——艺术魅力,令人钦折。 

生活有一个难以动摇的原理:“奇迹需要代价”。然而代价相加却不等于奇迹。奋斗者里只有少数人能抵达峰顶,而废在中途,自生自灭者太多了。一幅好画,从开笔到世人瞩目,期间的心酸曲直让人捉摸不定。在前景模糊的日子里,在逆境围困的状态下,许许多多命中注定从事艺术的人呼吸不畅,倍感窒息。小林是其中典型的一员。 

一个平凡的日子里,一种非凡的思想如同强光射进小林清戚的世界。它来自台湾“山艺术文教基金会”负责人林明哲先生和董事们的心胸头脑。他们认为:浑具才华而命运不周的艺术家应该得到监护,使他们能在宽阔的平台上提炼和砥砺自己的技巧和思想;在旷达的的空间里载满自由的启悟;他们需要无碍、无纵和绕生,需要盈润感觉和开掘才能;他们需要机遇和转折;需要注入力量从而去潜心创作。远见卓识的林先生决定参与帮助任小林的艺术探索。基金会与艺术家携手,树上结出果实。这本画册,显示出小林十年如一的艺术追求,闪烁着奇异的光和艺术家的本色。这一切,对于艺术道路上倍受冷遇、排斥和阻挠的人,对于蜷伏在艺术梦想中的画界无名之辈、对于不入流的艺术家和真诚向往艺术的人们,一定会产生鼓舞心灵的力量。艺术家将来的优秀作品是“企业回报社会”这一闪光思想金质的勋章。 

九二年结束的最后日子里,与小林谈他未来的作品和展出计划。当时,他眼里闪烁着激动和茫然的目光。兴奋的眼神中盘亘着溶叠的想像和沸动的灵感,以及端肃的创造意识。而藏璞的茫然一旦投向空涵的画布就会游走升华,梦接心魂。“只有大量的线、颜料落在画布上才有一种真正的取舍。”(小林信摘)看来,事先问他将来画什么?怎么画?都是徒劳的。计划对他不合适,他不会宣出任何许诺的。那么我们只能期待。除此之外,还能做什么呢?我想,还能为他真心祝愿:小林,作画顺利!  
                                                      
选自《任小林》,1993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