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得此佳山水

——何香凝、陈树人艺术文献专题展

前 言

诗与画是传统士人阐释自身理想的最有效的媒介。两者既可以言志,蕴含『微言大义』;亦可抒情,为逃遁现实的桃源。『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山水与诗的艺术创作,可以营造出超越具象、超越文辞的意象——大多数的时候比拟『君子』的品格及道德价值。君子总是善于修辞,以『比兴』激发观者的情感共鸣、交流与价值认同。

山水审美的觉醒,宗白华认为应该在魏晋的逸士之间。诗人谢灵运恰是众多钟情于山水的士人之一。山水画史的上下文里,以宗炳的《山水画序》为起点,关于山水阐释和创作理论纷繁多样,而郭熙的《林泉高致》堪称经典中的名篇。作为伟大的山水画家,郭熙关于山水对于君子的意义的陈述是我们理解山水绘画艺术的捷径……

『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安在。丘园养素,所以常处也;泉石啸傲,所以常乐也;渔樵隐逸,所常适也......苟洁一身出处,节义斯系……今得妙手郁然出之……山光水色,滉漾夺目。此岂不快人意,实获我心哉。此世之所以贵夫画山水之本意也。』

对于士人/君子,山水绘画截然不同于『风景绘画』的艺术实践,其创作行为背离『自然主义』,倾向于性灵、精神的寄寓。山水的传统如同诗的艺术一样,一直为士人/君子所共享,并延续至二十世纪,诗与画仍然是评价知识人品味优雅与否的依据。

何香凝生于1878,陈树人生于1884,两人绘画的专业学习皆在日本。而彼时的日本艺术界恰处在日洋融合、探索的阶段。在新旧艺术观念碰撞的背景下,两位艺术家如何选择自己的『艺术样式』,恰是这次展览我们想寻找的答案。我们特意选取了两人的山水作品,从风格、题材的层面感受艺术家对于山水创作的现代样式的探索。作为女性艺术家的何香凝其山水显得恢弘、博大;陈树人平生耽于山水,吟诗作画,其山水画的实践则兼得温柔与敦厚的诗意气格。

两位先哲身份上既是艺术家,也是社会活动家,艺术的表达皆离不开『革命』的背景,艺术风貌恰恰体现出两位艺术家不同的审美意趣及其对于『新山水画』的探索——继承古典,又引入自然主义、光影。他们艺术创作所获得的成就及艺术风貌不可以简单归入单纯的艺术史逻辑,或许应该纳入个体的品格和近代史之中,反思『艺术』与个体精神追求、社会活动三者的互动。山水之中寄寓了『隐逸』『旅怀』『家园』『国事』。另者,两人在侨务工作方面皆拥有突出的贡献。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馆与广州艺术博物院、广东省博物馆共同合作,举办以山水为主题的艺术文献专题,以此呈现两人的艺术成就及革命精神,进而推进相关的史学、艺术史研究。

600x900mm 海报V2_画板 1 副本 15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