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篇章

以景见怀

十九世纪末是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身处其时,与康、梁相比较,何香凝的一生并非传统意义的“士大夫”,而是“革命者”。1903年何香凝留学日本并加入了同盟会。这是先生寻求新知、挽救民族、图国之存的起点,即先天下之忧。如果山水是“士大夫”的精神具象化,那么崭新的世界观及革命精神之下,山水是否还是六朝以来的山水文化。处在国家、民族、觉醒的时代,山水是否有可能从“闲情隐逸”转向“国家风景”,山水中隐喻家国情怀,既是一种价值判断,也是革命者对于“土地”的深情眷恋,即“艺术”的社会现实价值。

 

五山十水

作为何香凝山水的专题研究,我们从众多的山水画稿中,认真遴选出“手稿精品”。这些手稿是先生山水构思中最为直接的创作“手记”,先生一生几乎没有留下任何的“画论”文字,因此,“手稿”成为猜想和感受先生艺术创作心迹最为有效的门径,也可以借此窥见先生对于笔墨、布白的讲究。“手稿”虽然呈现的是一种“未完成”的视觉状态,但是却是审美,即创作精神的完满体现,处在这个视觉观看行为之中,观者可以品鉴到一种“成品”所没有画面结构之美、随性之美、志趣之美。从整体到局部,在细致的“解剖”辨析中品鉴先生的艺术创造力。

 

梦还旧作

何香凝一生拥有近70年的创作时间,遗憾的是,如果从艺术史的角度来看,先生并不是一位善于为自己、为将来艺术史研究保存“史料”的艺术。如同“狮虎”题材一样,先生的部分山水精品,或是赠予友人纪念,或是用于出售,为校筹款、为救国而义卖。这些精品或许已经消逝,或许尚在人间。我们从画集、报刊、历史照片中,认真搜寻历史的痕迹,以“山水的图像”方式钩沉先生的山水故人。我们冀望于这些图本中的精品尚存人间。艺术是我们与故人对话的门,而历史的图文还蕴含着追寻这些“山水胜景”传承的想象:想象作品的收藏者,想象作品的流传等等。

 

山水得安

与何香凝一样,陈树人也拥有双重身份。两个身份中,陈树人似乎更倾向于成为一名颇有建树的诗人及艺术家。但是,革命者的身份似乎也影响着陈树人对于“艺术”的抉择,他坚持“人格艺术”——“艺术之为物,神圣而高尚。从事斯道人,品格要隽朗。设使非然者,类南辕北向。”山水或风景的意义对于陈树人如何,我们或许可以就此判断。艺术史家李伟铭曾有这样的阐释:“倘佯于山水之间,以天地为羁旅,和把山水当作一个独立的对象加以赞美,两者动机有别,但在形式上,很难区分轩轾。对宦游途上的‘士大夫’来说,发展这种业余兴趣和这种业余兴趣所有的内在意蕴,就须另当别论了。”因此,我们希望观者也能以此进入何香凝、陈树人的山水之中,理解其中人文关怀,一份在“救国图存”的情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