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步与走路——2006年度美术院校油画专业毕业生作品评述

面对2006年度美术院校油画专业毕业生的作品,他们的创作都还是在起步阶段的路上。他们既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觉经验,也提供了一些值得警惕的现实环境给创作所带来的危机。好在一切刚刚开始,我们有理由期待他们未来的走向和具有时代特征的新艺术生成。考察这一届油画专业毕业生的作品,我以为有如下几个特征。    

一是从中国九大美术院校油画专业的教学传统来说,具象、写实的现实主义手法仍处于主导位置。中国现、当代艺术在艺术与现实的关系上,始终执著于艺术对“现实”直接的投射和反映,始终相信现代性能够洞察生活的真相和现实本身,于是艺术的作用自然成为对历史趋向的反映。在这一学院教学体系之下,遵从或沿袭前辈画家,尤其是秉承这些毕业创作指导教师们的风格样式和题材显得较为明显。当然作为学生的毕业创作无可厚非,但我还是比较关注在当下中国现实环境急剧变化中,作为学生是如何根据自己的成长经历和记忆,与当下的文化情境之间寻找到一个结合点,换句话说即如何汲取现实中的丰富资源和自己的思考、判断的独特视角,并通过自己的油画语言予以艺术上的提升和转化。如果以这样的判断来看,我发现韩建宇的《同志》、王晶的《大取经》、于子博的《觞演》等作品,还是颇有新意的。他们或是把当下的“美丽而混杂”的状态以一种诙谐、荒诞的笔调表达出来,或是将历史题材和现实的文化情境的某些视觉资源、符号混搭地予以幽默、滑稽化处理,可以看出他们率真的想象力,以及对画面节奏与油画语感的迷恋。而有些作品从题材上,如表现乡村学校的朴素而温馨、现代年轻人的某种姿态与存在的意义、现实某一个图景等等,造型与色彩等技术手段都不错,但在绘画观念和方法论上好像远没有超越指导教师们的“旧辙”。也就是说在对待现实的态度上,并没有体现出新一代年轻人的不同视角和独特表现。二是作为青春生活的亲历者,没有什么人可以替代他们这一代人自己的青春体验。这些忧伤的、阳光的、反叛的、理想的、放纵的、飞翔的青春体验,构成了这届毕业生作品的主要题材内容之一。如李玲的《二零零五年六月五日》、代瑞雪的《云上是梦》、余拂一的《此时无法呼吸》等。这类作品反复徘徊着“落寞”、“飘落”这些忧郁的核心词,充满感伤、迷茫、的气息,似乎是情感记忆的自然流淌,润物无声、却惊心动魄。他们大多遵从于一个自闭的世界,通俗的情节模式、时尚的趣味充溢着小资优雅的忧郁症的作品,的确在细节上让人心头一暖、一痛,但从整体上看,多是轻巧、夸张的青春心事的呓语。三是如果说青春体验是这一届毕业生的一个特点,那么作品的“玄幻想象”则是突出的表征。对于他们而言,玄幻的想象似乎要比素朴的写实性绘画更为轻车熟路和得心应手。他们更倾心于打造一个玄幻的世界,依凭骄人的想象力,再加上科幻、魔幻游戏、武侠言情、动漫……等伴随着他们成长的经验与记忆,杂糅成既有时尚性又有实验性@TwoCols@的玄幻绘画。比如张慧爽的《欢乐颂》、《佛光普照》、孙洪霞的《磁场》、富粒粒的《啦儿啦》等作品。作为80一代青春生活的亲历者,没有什么世界可以比虚拟的玄幻更能赋予他们80一代人想象的空间。这些玄奇的、刺激的、魔幻的、灵异的、虚拟的故事场景,穿行、转换于前世和现世,历史和现实、过去和未来、人与神、魔与法之间,这种对梦幻的执拗追求,使得这类作品产生了一种诡异的视觉冲击力并有一种颤栗之美。其想象力的独特性、挑战性已经预示着某种新艺术现象的产生,尽管有些缺乏节制,但也正是这种想象,可以促使关注者对虚拟现实生活给他们创作带来的问题的思考。  

随着中国当代艺术在市场上带有泡沫般的辉煌,许多人都认为这是一种奇怪而不正常的现象,但好像谁又都不愿意放弃这个难得的机会。所谓“功成名就”的艺术家,画价不断坚挺并持续走高,他们更在意是否是美术馆的终极收藏或著名收藏家的青睐或著名拍卖行的拍价。由艺术市场的迅疾变化而导致的当代艺术“江湖”的座次排位和“重新洗牌”,引出心理上的不平衡和种种人际事件的发生,显示了中国当代艺术圈子的急功近利和脆弱的表征。而年轻艺术家们在前辈迅速串红榜样的感召下,对成功的策略或许更为看重。我在考察去年和今年各大美术院校应届毕业生作品展时,许多毕业生作品标牌上,除了标明展览题目、尺寸、指导教师之外,还又标出联系电话和email信址,希望获得画廊、收藏家以及拍卖行、画商们的惠顾和宠爱。这一细节的变化,一方面说明他们的方式已完全顺应着市场的规则,另一方面他们“早慧”的自由选择是否意味着他们走出校门就受到艺术商业化的宰制?而这些画商们往往象“星探”一样,搜寻和发现着具有潜力的年轻艺术家。有件我亲历的事情:我在看某美院毕业生画展时,发现了一位做装置和摄影的毕业生,觉得他的东西比较另类,尽管不是很成熟。后来在一次饭桌上得知,这位毕业生的摄影已被某画廊给买断了,下手之快令我瞠目。因为,已有明确市场行价的艺术家越来越难以从他们或其他藏家手中拿到有价值的作品了。而他们成功的经历与动手早的藏家们所获得丰厚投资利润的经验,激励着他们趋之若鹜地将商业目光聚焦在这些未来的年轻艺术家身上。在今年就有着三、四家美术馆和艺术机构纷纷策划、展示应届毕业生的绘画展览,其目的之一是想通过举办所谓的学术性展览,以较低的价位进行收藏。就连象我这样一直没有介入和不谙艺术市场操作的人来说,最近也不断地接到画廊、拍卖行、私人藏家的电话骚扰,希望能够帮助推荐一些年轻有为并且极具市场潜力的画家,更不要说那些艺术家和艺术经纪人及画商们了,真够他们忙活的了!当然这是他们的工作,我无意更无资格指责,我只是担心这样的现象会给这帮刚毕业的孩子们在未来艺术创作上所带来的影响。在他们由学生身份转向从事艺术创作的过程中,这种问题是否意味着他们“幸运”地得到了通往艺术家身份的特异之路?在我们艺术创作愈来宽松的氛围中,自我选择和自主性的自由空间不断扩大的状况下,他们的创作趋向是否会迎合消费社会的审美趣味,被艺术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所控制的急功而近利?市场化、产业化也许会成为未来年轻一代艺术家创作的支配性属性,艺术不但是作品,也是文化产品,这已经是现代社会越来越占主导性的认定。这种趋势必将影响绘画艺术的生产,它将从艺术家形象的塑造、作品类型以及策划与销售上引发一系列转型。因此,这不但需要文化研究者,更需要美术评论家们进行深入地关注与探讨。而此文与其说是在对2006年度美术院校油画专业毕业生作品的评述,倒不如说是在试图就他们的创作倾向和由此引发的现象与话题发表自己个人的意见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