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路扶桑:留日画家的中国画改良(1905-1937)”学术研讨会

借路扶桑:留日画家的中国画改良(1905-1937)
学术研讨会

时    间:2016年11月19日(周六)9:30—17:45

地    点:何香凝美术馆报告厅

学术主持:华天雪

与会学者:蔡涛、曹庆晖、杭春晓、胡斌、华天雪、李伟铭、林夏瀚、彭飞、苏文惠苏惠、王中秀、徐翎、杨小彦、张鹏、郑工、朱万章(按拼音排序)

第一单元 主持:郑工
9:30—9:35 乐正维(何香凝美术馆副馆长)致辞
9:35—9:50 华天雪《留日画家与中国画改良》
9:55—10:05 评议:杨小彦
10:05—10:20 王中秀《中日美术互动的两节点和三阶段刍议》
10:20—10:35 朱万章《熔铸中西的鲍少游画风初探》
10:35—10:50 评议:曹庆晖
10:50—11:05 茶歇
11:05—11:20 杨小彦《从黎雄才早年之“朦胧体”实践探索其艺术的时代意义》
11:20—11:35 彭飞《方人定、黎雄才的留日及其国画改良相关问题》
11:35—11:50    评议:杭春晓
11:50—12:05 观众提问
12:05—12:20 主持人总结
   
第二单元 主持: 曹庆晖
14:15—14:30 张鹏《傅抱石人物故实画与日本绘画关系考辨》
14:30—14:45 苏文惠《陈树人与日本现代花鸟画的变革:从<跃鲤图>谈起》
14:45—15:00 李伟铭《岭南诸家绘画中的日本元素》
15:00—15:15 评议:朱万章
15:15—15:30 茶歇
15:30—15:45 徐翎《东游西进:1921-1926年中日绘画联合展纪事》
15:45—16:00 林夏瀚《1919年刘海粟日本之行考》
16:00—16:15 评议:胡斌
16:15—16:30 蔡涛《关良、谭华牧、丁衍镛的现代艺术实践与大正时期日本洋画界的“东洋趣味”转向》
16:30—16:45 杭春晓《身份“博弈”背后的认知生成——从关良双重身份的历史描述谈起》
16:45—17:00    评议:郑工
17:00—17:15 观众提问
17:15—17:30 主持人总结
17:30—17:45 华天雪(学术主持人)总结
*研讨会议程更新至2016年11月15日。如有任何更改,以活动为准

发言摘要

留日画家与中国画改良
华天雪

在 20 世纪美术留学史中,1905-1937 年的“留日”为其起点,在此期间,以东京美术学校为核心的近 20 处美术教育机构,接纳了约六七百名中国美术留学生,受日本画坛日西融合潮流的影响,他们当中回国后改画或继续从事中国画的现象,在整个美术留学史上最为突出。日本画坛在“日本画”领域所进行的“日洋折衷”的几种尝试,包括工笔、写意、渲染背景、人物故实画在内的类型和方向,中国留日美术生几乎都有不同程度地学习和承继,成为中国画改良最为重要的参照,其中,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朱屺瞻、陈之佛、丰子恺、关良、丁衍庸、方人定、傅抱石、黎雄才等 11 家,成就最为突出,他们依凭各自的个性、学识、修养,以差异甚大的个体性和独特性应对“融合中西”的时代性,集中而典型地反映了外来“日本因素”和由日本“转译”的“西方因素”,在“中国画改良”方面的作用和影响,其经验至今仍具值得借鉴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留日画家 中国画改良

中日美术互动的两节点和三阶段刍议
王中秀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文化和艺术长期处于互动交融的状态。近代以来,同样面对“现代”命题的两个亚洲国家,彼此的互动显得更为复杂。二十世纪初,清廷相继颁布《钦定学堂章程》(1902 年)、《奏定学堂章程》(1903 年),成为两国“交流史”的一个重要节点,随后大量的日本师资进入中国,如上海“图画音乐专修学校”、“两江师范学堂”等,然而此前,却是清末海上画家的东渡。与日本师资输入的同时,大量的日本美术著作也透过留学日本的艺术家、学者不断输入,如陈树人译述《新画法》、李叔同的《西洋画法》等。以此,国内展览、美术教育、艺术革新皆广泛存在日本因素。1920 年后,赴欧的毕业生陆续回国。刘海粟带来法国美术的第一手信息,试图扭转了美专之前倚重日本美术的状态。此后,留日、留欧成为两股学潮,不同的选择也最终影响着中国近代美术的走向。

关键词:中日互动 美术 美术教育 美术论著 展览 画派

熔铸中西的鲍少游画风初探
朱万章

鲍少游的艺术经历与“二高一陈”及郑锦极为相似,其早期画风融汇中西。其绘画,虽然在山水画中空气与光线、花鸟和人物画中的衬景等不时能发现日本画的影子,但其主体风格已经完全脱胎于日本画,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写生,形成一种独特的绘画范式。本文即是在梳理其艺术历程的基础上,解析其绘画风格。

关键词:鲍少游 中西 山水 花鸟 人物 画风

从黎雄才早年之“朦胧体”实践探索其艺术的时代意义
杨小彦

本文从黎雄才早年留学日本所创作的两幅作品入手,讨论其艺术发展的轨迹及其时代意义。黎雄才年轻时从临摹传统入手,学习正宗的笔墨技法,后来追随高剑父,从中体会个人风格的价值,领悟时代变化的趣味。赴日期间,日本朦胧体是其学习的重要对象,尝试从中掌握表现气氛与刻画物象的描绘方法,用以拓宽传统笔墨的表现力。1941 年到 1948 年其西北经历为日后提升艺术水准积累了重要的经验,得以探讨一种远超出写实与笔墨双重局限的时代样式。之后,在一个特殊时刻,面对一场声势浩大的现实场面,黎雄才以少有的激情创作了富于时代气息的《武汉防汛图卷》,把多年的体会融汇在这一巨构之中,从而成就了个人的艺术。

关键词:朦胧体 笔墨 概念性描绘 观察性写生

方人定、黎雄才的留日及其国画改良相关问题
彭飞

岭南派画家方人定、黎雄才都是高剑父的高徒,他们都对中国画的发展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他们既是岭南画派中继“二高一陈”之后重要的代表性画家,也是 20 世纪中国画坛非常重要的画家。他们都曾留学日本,并且他们的作品都曾受到过日本画的影响,但是目前学界对他们的留学经历却有着不同的说法。论文探究了二人留学日本的具体情况,及其国画创作与改良相关问题。有助于我们对方人定、黎雄才及其岭南画派的深入了解。

关键词:方人定、黎雄才、留学日本、国画改良

傅抱石人物故实画与日本绘画关系考辨
张鹏

傅抱石一生创作过大量的人物故实画,这些作品在题材来源和形式借鉴方面是丰富而复杂的。傅氏曾留学日本将近三载,其人物故实画的画题内容、语言风格的生成与日本绘画、尤其是明治后期以降盛行的历史题材绘画之间理应存在某些深层的关系。为细致考察这一关系,本文从傅抱石人物故实画受日本历史画的影响辨析、傅氏留日期间的所作人物故实画梳理以及傅抱石仿桥本关雪人物故实画中的个性体现等几方面论析,推知傅抱石对桥本关雪等日本画家的模仿有直接的图像借鉴,更有自出心裁的学习式新变,且更多的是在学习过程中对画题内容和绘画表现的进一步个性化研究与创造。在立足作品的基础上详察了傅抱石所作人物故实画与日本绘画的关系之后,并不能以充分实证的方式确认其对日本历史画直接的仿摹与复写。可以肯定傅氏观看过诸多日人的历史题材画作,在图像经验上受到日本绘画的广泛熏陶,但这些已悄然内化为其个人潜在的艺术修养,并非如某些学者认为的直接吸收和继承。

关键词:傅抱石 人物故实画 日本 历史画 关系

陈树人与日本花鸟画的变革:从《跃鲤图》谈起
苏文惠

本文以陈树人于1928年创作的作品《跃鲤图》为中心,讨论陈树人与日本花鸟画变革的关系。在岭南三杰的研究中,陈树人的研究相对而言少很多,然而比起二高,陈树人在1908-1912年间有系统地接受日本绘画教育训练,因此他的画作与文章对于我们了解现代中日美术交流关系的变动是一道重要窗口。笔者认为《跃鲤图》參考了日本畫家今尾景年(1845-1924)同名作品,在考察两画异同之处时,笔者更关注的问题是:为什么陈树人想要借鉴今尾景年的作品呢?此画对他个人创作以及中国画未来有什么意义?本文从两方面探讨以上问题:一个是作品本身的意义,另一个是画家今尾景年当时在画坛的地位。从考察日本视觉文化中的《跃鲤图》图像的演变以及京都画坛产生变化的三大因素:美术学校的创立,动物园的出现,与展览会的兴起,笔者认为陈树人的《跃鲤图》对他个人与中国画改革的意义是多重的。透過梳理《跃鲤图》作品意义以及当时日本画坛的语境,特别是花鸟画在当时日本画坛的重要性,以及对中国画家可能产生的启发,本文期待对二十世纪前期中日美术交流状况有更深入了解。

关键词:岭南派 陈树人 日本 花鸟画

岭南诸家绘画中的日本元素
李伟铭

东游西进 :1921-1926 年中日绘画联合展纪事
徐翎

本文重点考察 1921 年至 1926 年四次中日绘画联合展览的组织及展事情状,揭知彼时中日画人东游及西进之间的交流实情,以推断、把握历史事件的真相及其意义所在。

关键词:1921-1926 年 中日绘画联合展 东游西进

1919 年刘海粟日本之行考 
林夏瀚

作为现代艺术家的代表,“艺术叛徒”刘海粟(1896-1994)在新文化运动前后的一系列活动,使他成为上海艺术界的一个焦点。刘氏 1919 年 10 月的日本之行,正好处在其主持的上海图画美术学校从实利主义美术教育向追求个性与自由的美术教育过渡的阶段,作为承前启后的特别事件,既反映出以前美术界诸多行为的内在逻辑,也是此后美术界掀起波澜的机缘。故刘海粟赴日考察是一个值得反复吟味的课题。目前学界对于刘海粟及上海美专的研究成果可谓是汗牛充栋,在刘海粟 1919 年赴日考察及上海美专早期受到日本影响的问题上,大家已达成了共识,然刘海粟具体受到了日本的哪些影响,学界尚缺乏深入解读。为此,笔者将以刘海粟的日本之行作为切入点,通过重新发掘和解释原始材料,呈现这段美术史的复杂面相。

关键词:刘海粟、日本考察、美术展览、美术教育

关良、谭华牧、丁衍镛的现代艺术实践与大正时期日本洋画界的“东洋趣味”转向
蔡涛

关良(1901-1986)的绘画艺术被视为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一笔重要遗产。我们习惯性地将这位擅长京剧题材水墨画的艺术家,视为一个能够独辟路径的传统复兴者,但这位个性温良的画家还有另外一面——一位个性不可谓不张扬的野兽派洋画家。虽然1949年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关良的油画创作不得不有所收敛,但时断时续进行着。

很值得关注这位艺术家在擅长的两种媒介之间达成的混合风格:关良的京剧水墨人物,从语言形态上也可以被视为一种“水墨画化”了的野兽派,是一种用传统戏剧题材包裹起来的现代主义艺术。从抗战时期到社会主义中国时期,关良一直在两种媒介的交互实践中延续他的现代艺术创作,这是一个颇为特异的中国现代艺术史的现象。而且,仿佛是借助了京剧题材水墨画的中年变法,关良一再逢凶化吉,逃避了大多数现代艺术家面临的政治清洗和被边缘化的厄运。

本文尤其关心的是,作为将关良培育成为一名放眼世界的现代艺术家的重要教养经历——1919-1923年他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经历(包括归国之后的持续性影响),是否深刻影响到了他的核心艺术思想。通过分析最近发现的两幅倪贻德旧藏关良京剧水墨画,我试图论证,大正时期日本洋画坛的“东洋趣味”转向,也就是和他留学时期高度重叠的这段时间的见闻经历,很有可能影响了关良的艺术创作模式。

他的中国画-洋画二位一体的现代艺术实践,尚有同期留日的谭华牧、丁衍庸、王悦之等人互为映衬,反映出日本洋画界重新评价东亚艺术传统的重大价值转向,也为我们提示了一个被悬置已久的东亚现代美术史的重要课题。

身份“博弈”背后的认知生成—从关良双重身份的历史描述谈起
杭春晓

关良(1900—1986)早年留学日本,归国后成为推动现代艺术的重要画家,晚年却以水墨人物画著称。其在二十世纪画坛被赋予的文化角色,常被描述为看似对立的双重身份:前期现代主义开拓者、后期传统回归者。其间差异则被视作因政治现实之变化而发生的“改弦易辙”。本文从“双重身份”的历史描述入手,辨析其背后的认知机制,指出“改弦易辙”的看法存在着“传统与现代不相兼容”的潜在前提。针对这一前提,通过辨析关良早年、晚年关于现代、传统的论述句式,本文认为现代、传统在关良的认知结构中并非不兼容。相反,通过形式语言为着眼点的认知方式、简繁关系为基础的判断逻辑,传统、现代能够在兼容状态中获得一种知识的重构。并且,这种经验的发生,与其留日经历以及 1920 年代“为艺术而艺术”的文艺思潮存在着密切的认知关联。

关键词:身份 认知 转折句式 现代 传统

相关展览

已结束 展览 取借与变革

相关展览

已结束 展览 取借与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