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之声——何香凝美术馆学术讲座

艺术作品的灵光消逝时代的机械复制

艺术作品的灵光消逝时代的机械复制

主讲:张旭 副教授

时间:2010年11月27日(周六)14:30——16:30

地点:何香凝美术馆学术报告厅,免费入场

内容简介

20世纪最伟大的批评家德国犹太思想家本雅明(Walter Benjamin,1892-1940)在他的经典之作《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TheWork of Art in the Age of Mechanical Reproduction,1935)中将我们的时代称为艺术的“机械复制的时代”。这个“机械复制时代”的典型特征就是,艺术作品的“灵光(Aura)”的消逝。

在我们的时代,一方面,艺术作品的机械复制的技术和生产方式消解了艺术作品中那种独一无二的本真性、距离感、神秘感、意境和气韵,另一方面,机械复制的技术(比如摄影和电影)也带来了艺术生产的新工具和新媒介、艺术感知和欣赏的新经验、空前开放的艺术视野、深入纪实性和批判现实性的艺术功能的转变、以及艺术传播和参与的大众化。这些现代艺术领域中的革命性变革有可能带来一种政治解放和世俗救赎,而对艺术作品的“灵光”的追忆和怀念也不断激发当代艺术探索再现艺术作品“灵光”的新的表现手段。

主讲人简介

张旭

张旭,中国人民大学外国哲学教研室副教授,兼任中国人民大学基督教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法国哲学研究中心研究员。2005年荣获教育部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合作),主要研究领域为德国哲学、当代法国哲学和基督教神学。2009年“评师网”哲学专业最受欢迎十大教授榜(211院校类)第一名。

著作:《卡尔•巴特神学研究》(2005)、《上帝死了,神学何为?二十世纪基督教神学基本问题》(2010)

论文:《海德格尔的上帝之路》、《谢林的自由概念》、《论康德的永久和平观念中的道德与政治》、《尼采与西方虚无主义的命运》、《海德格尔及福柯论人文教育的不可能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