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一位志愿者对于导览工作的思考

编者按

作者小舒是我们最新吸纳的志愿导览员,他在极短的时间内对“从董其昌到傅抱石——金陵画派四百年特展”的资料进行消化、吸收,并且做了深入的挖掘和拓展。本文是他对该展导览工作的思考,逻辑清晰,内容扎实,读后令人印象深刻。现转发如下,与观众和读者一起分享。

来源:”小舒艺术随笔“ 公众号

图片1

小舒在导览

我很开心成为了何香凝美术馆的讲解导览志愿者,能够每周有机会分享对美的感受。之前我一直想承担这样的角色,但总有很多顾虑,顾虑没有时间,顾虑没有精力,顾虑没有能力,但所有的顾虑都在踏出尝试的那一步后烟消云散。分享美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做导览者能够体会两次这种快乐,第一次是来自作者与作品给我分享的快乐,第二次是我向其他观众分享的快乐,导览者就像个扩音器,放大着作品美的声音,也放大着自己的快乐。何香凝美术馆负责老师的风格务实亲切,一方面对导览的质量要求很高,一方面又对导览的设计约束很少,我非常喜欢这种管理方式,能够让我感受到严肃性,同时又能给我最大的自由度。

导览有一些先决的限制条件,包括展览的主题单元、展厅展品的布置和导览的时间长度,在艺术品、空间和时间上都是确定的,如何在这些确定前提下给观众带来最好的体验,是导览者要下的功夫,也是我的乐趣所在。我把导览的设计拆解为主线与节奏

我个人关注以下几条主线。

1.1

情感主线

艺术作品中,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情感基调。每一场展览,主题与展品间的呼应,会形成整体的情感基调,导览者可以识别和提炼这种情感基调,并将其作为一场导览的整体情绪。以“从董其昌到傅抱石——金陵画派四百年特展”(以下简称金陵特展)为例,"苍凉"就是我感受到的情感主线,明末清初的朝堂动荡、朝代更迭、山河破碎,塑造了这一批金陵画家的集体命运,个体在时代面前的无力感扑面而来。而如果放在全球历史与艺术的对比背景下,同时期西方文明与艺术正处于勃发期,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又如何不让我们喟然自怜。在感受了这种苍凉感后,我再看画作的情感浓度,是完全不同的。最后在新金陵画派的尾声,我们也能从旧时代的苍凉,转回新中国的火红,压抑了许久的内心恍然释放,情感体验也达到了高峰。

1.2

艺术特点主线

每一场展览,都有很多的艺术作品,但又不是随意拼凑的大杂烩,导览者要能够理解策展的艺术共性特点的考量,并将其提炼为简明、清晰、无门槛的艺术特点,便于大众观众理解。这些艺术特点可能包括:艺术流派、艺术风格、艺术形式、艺术主题、艺术家群体等,这非常考验导览者的审美功底,需要一定程度的艺术基础,才能更全面地去发现、归纳和简化这些艺术共性。在金陵特展中,这个共性非常鲜明,中国画、水墨山水画、文人画,以上这些都可以看作是特展的艺术特点的共性关键词,找到了这些关键词,就可以从技法、范式、流派传承与发展角度进行作品间的串联和比较分析,能让大众观众有整体性的认知,并能够产生"我也能看懂了","原来如此"的收获感,同时对于有一定基础的观众,也能产生"同道中人","讲得不错"的共鸣感。艺术特点主线的讲解,难在深入浅出。过深则让观众困惑,觉得与作品间产生距离,或者是感觉像听一门听不懂的课程,很难愉悦;过浅则让观众觉得敷衍轻薄,甚至是一种打扰,还不如自己静静地欣赏。这其中度的把握最考验导览者的美学领悟和提炼表达能力。

1.3

审美方法主线

对艺术作品的解读,是非常主观的事情,每个人都可以形成"好看不好看"的直观感受,也会形成"喜欢不喜欢"的情绪回应。导览者如果只是兜售自己的感受和情绪,是很难引发最广泛的共鸣。在我看来,导览者的其中一个作用,就在于为普通导览者提供一个审美的立体框架,让每个人都可以形成自己清晰的审美表达,进而与其他人进行交流与碰撞。但这里导览者要保持真诚、谦虚与友善,更像是一个同行者和朋友,以启发的方式,和观众一起探索。

我在艺术作品欣赏中,逐渐形成了立体化的让自己愉悦的审美方法,这也是我想通过导览分享给更多人的:

第一层是感官之美,通过五官五感去体会艺术作品的精妙之处,笔触笔划、明暗色彩、意境气势。感官之美是最为直接的体验,几乎没有任何门槛,几乎任何人都可以获得。在导览中能增加观众感官之美的地方,往往在于提供多一些的角度,比如提醒大众关注特殊的技法,关注特殊的构图或色彩形式,关注画面中容易被忽视的细节表达等。

第二层是心境之美,通过与创作者的心灵共鸣,来体会作品所传达的创作者的态度。这需要更多的信息输入,在我看来不仅需要观众知道这个作者的大概生平和性格特点,更需要像交朋友一样完整的了解创作者这个人,了解他的生平履历,了解他的人生际遇,了解他在每个阶段不同的欲求,然后再将这个作品的创作时期、创作场景还原,最大化的去体会创作者在那一时期甚至是那一刻的心境,进而透过感官,进入到感受,跨越时空的去形成共鸣和理解。

第三层是时代之美,即将作品和作者,放入他所处的历史长河中,以更宏大的视角去看待这一时期这一批人的命运流转,了解这个时代的政治背景、经济形势、社会形态和技术创新,进而去看到作者与作品在更大人群中的共性,也进一步去理解这个流派或群体共性产生的土壤与原因,也能够看到他们从何而来,又最终向何而去,他们是谁的传承者,又传承给了谁,他们在与什么传统对抗,又被哪些后来人批判。所有的艺术都是在时代中汲取养分,又是这个时代精神的表达,透过作品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时代的缩影,透过时代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个作品的历史意义。这种宏大感的体验,能够让我们感受到自己是人类群体的一员,去在心灵的最深处消解孤独感和迷茫感。我在这其中也在做进一步的探索与尝试,进一步将东西方同时期的作品与作者去做对比,给自己,也给观众带来丰富多元的体验。以上三条是我进行导览设计的主线,构成了导览讲解中的主要内容。

而一场好的体验,不仅需要内容,还需要节奏。

节奏体现为在有限的时间内的侧重与取舍,进而体现为动线设计、讲解作品选择与时间内容量分配。一场导览的时间很短,只有一个小时左右,徜徉在各个展厅中,时间很快度过。如何让大家能轻松又充实,走马观花又颇有所得,是很需要花心思的。

2.1

节奏首先需要整体性思考并从宏观设计,张弛有度不平均用力

如在金陵特展中,5 个单元、8 个展厅、几十位画家、180 多件展品,在一小时的时间中,是必须要进行取舍与侧重的。从艺术成就和作品份量,及内容有趣的角度,最终我只选择董其昌、髡残、程正揆、龚贤、傅抱石五位画家的五幅作品作为重点讲解,且将髡残程正揆这对儿"双溪"CP 打包讲解,实际为四个重点节点。每个重点节点 5~8 分钟,浓缩为 500~1000 字的结构性介绍,力图给导览者留下"最好的我都看到了"的获得感,和"原来每个人是这样"的丰富感。

2.2

节奏也需要结合现实前提进行调整

如按上述的观览主线,会与实际的单元划分和展厅分布有所偏差,董其昌在主题1单元1楼1展厅,髡残、程正揆则直接到了主题3单元2楼5展厅,龚贤是主题4单元2楼6展厅,傅抱石是主题5单元1楼8展厅,明显在2单元和234展厅形成了跳跃。如果在这里不做设计,就会出现讲完第一节点,要么大家默默的快速度过多个展厅,感觉"怎么被催的这么紧这些我都还没看",要么在各个展厅平均用力后面三个节点时间不足"早说后面还有这么多啊",总归影响体验。所以我在二单元 2、3 展厅中,接着安排了 3~4 分钟文人画南北宗的艺术理论,即能够作为董其昌本人的延展承接,也能够归类这几个展厅的艺术作品,再搭配一些范式和作家的简要导览,就形成了一个有内核但又松散的新节点。

2.3

节奏要有留白和喘息

导览不是卖羊肉串给的越多越好,对艺术品的欣赏和对信息情绪的消化需要时间,观众也不是来上班或上课的,而且观众中有亲人有朋友有爱人,他们之间也需要互动和交流,所以我们要给大家留出时间。留白是艺术中高明的手段,也应该应用在导览当中,要敢于留白,要清楚的留白,告诉观众这段时间可以自己看看,稍后我们接着一起出发。

主线和节奏,共同构成了我对导览的设计。在清晰、变化、轻松的节奏下,一群艺术同行人结构化的完成了作品赏析与艺术理解,收获了美的享受和情感的共鸣,这就是一场我期望能够带给大家的完美的体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