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问与探寻:当代语境下展览何以关切社会

这年开春,由于疫情的影响,禁足令让人们在精神文明消费上体会到巨大的缺失。观展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一个重要部分。而令人可喜的是,暮春之时,好景复归。疫情迎来拐点,意味着我们又回归到日常的审美消费活动中。人间最美四月天,不负春光与时行。四月,何香凝美术馆重新开放并迎来它23周年馆庆。在这特殊时刻,美术馆如何通过自身语义介入社会议题,给以公众关怀,与社会共同关切,成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位于南中国海之滨,华南之地的何香凝美术馆,以收藏、展示、研究和出版何香凝的艺术及文献为核心,同时关注国内外当代艺术、女性艺术的创作,整理和保存了重要的艺术史文献,积极推动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为国内外当代艺术的交流和艺术理论的发展提供平台。“馆藏当代作品展”系列,是我馆对当代艺术研究与收藏的阶段性成果,先后举办了“图像与时代:何香凝美术馆藏品展(2003)”“何香凝美术馆馆藏当代艺术作品展(1997-2007)”“何香凝美术馆当代艺术典藏展(2013)”。

当下“时间”的概念尤显得敏锐和突出,它促使我们重新思考自我与外在的关系,重新拾得对生活的关注和珍爱。2020年4月3日至5月29日,“时光的流变:何香凝美术馆馆藏中国当代油画作品展(2020)”的举办,可视作对“时间”的回应。何香凝美术馆可谓是华南地区当代艺术领域的先发地。这里见证了中国当代艺术发展最快速的二十年时间。自建馆以来,美术馆在当代艺术品的收藏上渐有成果。约以五年一展的周期,意在向大众展示美术馆在各项藏品的积累。

以馆藏中国当代油画作品为专题,展示了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中国油画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40件作品,构成今年的首个展览。以“时光的流变”作为本次馆藏油画展的主题,饱含了策展初衷,对历史的“回顾”和对意义的“追问”。美术馆成长的同时,也见证了中国当代油画发展的第二、第三阶段。继“85新潮”之后,中国当代油画进入繁复多变的发展阶段,也伴随着改革开放大潮的洗礼,艺术品快速进入市场,涌现了一波波艺术商业浪潮以及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华丽业绩。它们是市场经济与艺术消费的风向标,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需求,还是检视艺术市场状态的造影。

受这次疫情的限制,从价值观、行为等多方面开始要求人们对自身应有一次重新思考。因此,在展览筹备之初,对社会民生的关注,便凝结为策展思路的一个核心关切。从馆藏品中遴选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时,便着意于表现人与生活、自我思考的方面。结合中国当代油画的发展,它本身也应着社会近二三十年来的变化,自然呈现出个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自我的深省。

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油画的发展重归现实主义,也是中国油画进入新一轮的文化自觉时期,称为“新现实主义”时期。油画艺术家的文化主体意识愈发明确。油画艺术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成为大家熟悉的绘画形式和语言。艺术家从材料和技法上,让生活回到眼前,对生活的“近距离”观察成为创作的第一位,他们务实的创作态度,对都市生活题材的再现,捕捉日常生活中的微妙情绪。“新现实主义”成为这个阶段油画创作的思想基础。展览中以喻红、陈淑霞、秦琦、申玲、王玉平等“新学院派”群体艺术家创作的代表。

新世纪以来,既是个体图式的生成期,也是语言的整体转型期,材料媒介的概念愈加突出,而技术性的手段以跨媒介的方式通行于各种材料之间。中国当代油画家处于代际交换的时期,涌现了以方力均等为代表的“玩世写实主义”群体,他们在创作观念和技术手段上推陈出新,运用现成品等综合材料的创新表现,扩展了材料范畴,导致了技术上的质变。在这个“质变”的时代,在“挪用”和“置换”观念下,创作的叙事性增强,它从人们情感深处对生活细微感受的瞬间,在漫不经心的时间流程中截取片段,重新组合,以平和的叙述语气、拼装的构图,让人们直观世间万象。

又以王衍成、郑凯、冯叶、周力等抽象油画艺术家为代表,以其综合媒材与多元文化语境的当代实验油画创作为主体。与前文的现实主题构成强烈的对比。展览从三大板块将中国当代油画的发展作出拆解,为观众提供解读当代油画的核心主题,即自我与现实的关系,呈现对社会动态的体察与关切。

展览一方面以九十年代至新千年的十年间,以及新千年后的十年为时间坐标,一方面以新现实主义与抽象综合媒材的对比,构成的叙事时间的框架。这种选择体现了中国当代油画发展在不同时期的演变,通过迭代和比较,呈现出当代油画的多元语境。从有限的展品中,策展必须关注到如何找到一个适合切入对社会关切的叙事结构的问题上。

为了抓住观众的注意力并使其迅速进入展览设定的氛围,当代油画界的“F4”王广义、方力均、岳敏君、张晓刚以其作品强力震撼的视觉刺激,以及备受观众熟悉和感兴趣的创作置于展览的开篇。尤其是他们在艺术市场上的表现也为观众不断回味,由此介入当代油画的现实语境具有较强的引导力。季大纯的《烟火男子》、赵大路的《象外》,以至臻至纯的方式,结合中国画的内涵,大量的余白,极简的创作手法,为大众所能接受和欣赏。曾浩以自己的绘画方式不断解构学院的表达方式,展出的《2005年10月13日中午》中他借对人、物与空间关系的挪用与视觉上的错位,回应自己对生活生活状况的刺激感受。这都是当代油画中自省式创作一种方式。

随之转入像陈文波等着意在日常生活细节上,并将其极致、放大的观察式创作,也有像陈淑霞这样温和地表达,也有像申玲、王玉平夫妇以幽默、诙谐的再现现实。馆藏的王音的大型油画《春风吹又生》,与相邻的邓家驹《晒柿子的女孩》构成一对鲜明的对比,正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和千玺年不同油画语言的演变和递进。抽象油画的部分,王衍成的《时光的流变》,即是这次展览的主题。抽象创作可视为一个引子,代入一种宁静的氛围,与现实、娱乐又戏谑的创作,构成了一组对比。总之,在以关注生活、关切社会的主旨下,展览希望观众从一种熟悉又愉悦的氛围中,对当下环境进行更有建设性地参与。创作是生活中的一面。这也是展览对于公众关怀问题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