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廖仲恺、何香凝诗词中的正气与柔情

廖仲恺、何香凝夫妇虽“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结合,但却受新思潮的影响,平等相待、互相尊重,因共同的事业、伟大的社会理想而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世纪之交,为人们竖立了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相统一的典范。廖仲恺、何香凝的社会活动,参与并推动了时代的变革,他们的诗词呈现了廖、何夫妇内修傲骨凌霜之气节,外守报国赴死之精神,而又充满了一对普通夫妇在生活中细腻、真实的感人细节。 

廖仲恺、何香凝共同生活的年代,正是仁人志士投身方兴未艾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图谋救国救民的政治风云变幻的时代。廖仲恺既受西方近代思想的影响,从小也接受到中国文化的熏陶,具有深厚的国学根基。何香凝从小在盛行“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大环境下成长,通过家里只接受了一些有限的传统儒家思想教育,更多的学习是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在她十多岁时,已能背诵一些唐诗并可以摸索着写些诗词。何香凝婚后更多的学习是通过廖仲恺的引导、帮助和熏陶得来。廖仲恺与何香凝亦师亦友,他们的诗词是廖、何夫妇紧跟时代步伐,投身革命的真实写照。 

何香凝在变卖妆奁,资助丈夫东渡日本求学之后,随廖仲恺一起赴日生活和学习,后共同追随孙中山投身民主革命运动。“故国经年别,求学走他邦。驱除鞑虏贼,还我好边疆。”何香凝在此诗中道出了赴日留学,驱除鞑虏献身革命的伟大气魄及决心。在1909年,廖仲恺回天津参加革命工作时,远在日本的何香凝以一首七言绝句相赠:“国仇未复心难死,忍作寻常泣别声。劝君莫惜头颅贵,留取中华史上名。”情深意重,悲壮慷慨,激励丈夫努力报国。自古妻赠夫的诗词很多,而这首诗堪称感人至深的杰作。廖仲恺在1922年被幽禁期间的《留诀内子》“后事凭君独任劳,莫教辜负女中豪。我身虽去灵命在,胜似屠门握杀刀。”表达出对妻子的勉励及做好献身革命的壮志豪情。两度诀别,反映了廖、何夫妇已将生死置之度外,忠于祖国的伟大气概。 

何香凝1928年的《题画 石、牡丹》“皎洁无尘石作家,枝清叶净弃繁华。前生错种朱门下,却被人称富贵花。”1929年所写的《题画 梅花》“先开早具冲天志,后放犹存傲雪心。独向天涯寻画本,不知人世几升沉。”如其画梅,从中借梅、石表明自己远离俗尘,以丹青为伴的高雅情致。廖仲恺的最早的诗创作始于1910年的吉林时期,《吉林岁暮杂感》中“卅载蹉跎误,天涯惜此时……松柏励初志,风霜改素颜。”中表明自己不会轻易改变自己的志向和操守,坚持追随孙中山为革命献身的初衷。夫妻一人借梅,一人借松,不谋而合流露出向往清高意境的追求。 

何香凝《一九二九年出国途中感怀》中“车摇摇,风萧萧,多少青年海外飘。长驱直进何所畏,那怕狂涛与暗礁……天生我才必有用,今天死了再胚胎。前者牺牲后者继,此后无穷烈士来。花开花落年年在,血冢黄花几度开。”诗中表达了何香凝“目当时国内政治混乱万分,内忧外患河山破碎,有志救国者不能安居,赴海外逃亡者不知凡几”的感触,诗词如何香凝硬朗的性格,洋洋洒洒,朗朗上口。相对于何香凝诗词气势雄浑的直率,廖仲恺的诗词多数借用唐宋词牌的格律进行抒写而显得相对蕴藉含蓄。廖仲恺的诗词大部分作于1922被幽禁期间及从虎口脱险后。《壬戌六月禁锢中闻变有感》中“征羽不调弦亦怨,死生能一我何哀。鼠肝虫臂唯天命,马勃牛溲称异才。物论未应衡大小,栋梁终为蠹蝝摧。”《如此江山 题白云远眺图》中“孙郎去矣!只目断鱼珠,几重烟水,天堑长存,恨阴霾未霁”、《一剪梅 题五层楼图》中“跳梁小鼠穴其中,昼静潜踪,夜静穿墉”、《金缕曲 题八大山人松壑图》中“地老天荒浑不管,空谷苍松独啸,经几度,风狂霜峭。”等诗词借用比兴的手法从中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思绪及炽热的爱国情怀,也体现了廖仲恺虽身处逆境而不退其志的崇高气节。 

廖何诗词从一个侧面同时记录了夫妻间的真实情感。在整个辛亥革命的过程中,何香凝与廖仲恺一起,在孙中山先生的领导下,一边要继续在日本留学,一边投身民主革命运动,几经分离,廖仲恺写于吉林的《菩萨蛮 吉林除夕》“春归腊照惊孤凤,年来年去愁迎送。边冷雪如尘,随风狂扑人。拥衾寻梦睡,梦也无寻处,便许到家乡,楼头少靓妆。”表达对在异国完成学业爱妻的思念。何香凝的《谒金门》“风已起,帘外柳花飞絮。月照危栏人独倚,忽闻双燕语。添我闲愁几许!回首故人何处?更那堪云山万里,谙天涯情味。”作为何香凝当年细致的情感生活的流露,透露出对丈夫的想念之情。“悄向阶前立,愁看皓月圆。空垂千点泪,流不到郎边。一别妆台久,思君懒画眉。颜随秋月减,空自卜归期。”(《征妇怨》)“狎得风波浑自苦,朝朝打桨乘潮去。媚水蒹葭还故故,烟和雨,苍茫那是相思处。”(《渔家傲》)“月华光处,认年时,絮泊萍飘曾惯。鸥便忘机应了了,弱水盈盈深浅。红叶传来,微波送去,依旧蓬山远。危栏独倚,满空寒雾笼晚。”(《念奴娇 东居有感》)有别于诀别诗的恢弘气势,这些诗词中透露出情意绵绵的思念,一种更为真切的情感跃然纸上。何香凝在廖仲恺遇难第二年3月作的悼亡诗《有感》“辗转兰床独抱衾,起来重读柏舟吟。月明霜冷人何处,影薄灯残夜自深?入梦相逢知不易,返魂无术恨难禁。”流露出对丈夫的深深思念。“哀思惟奋酬君愿,报国何时尽此心。”道出何香凝在痛失革命伴侣,缅怀追思之余决心把“哀思”变为奋起实现丈夫遗愿的力量,忠于国家,至死不渝。缠绵之调足见廖仲恺与何香凝之间“二三十年师友之谊、夫妇之情、同志之爱”,感情何等的深厚! 

廖何诗词作为廖仲恺、何香凝的思想、革命实践及情感的真实写照,通过这些融合了正气与柔情的诗词予这对革命伴侣以立体观照,尤显得更为真实与感人。 

参考文献: 
【1】尚明轩:《何香凝传》,民族出版社2004年 
【2】尚明轩、余炎光:《双清文集》(上、下),人民出版社1985年 
【3】《双清诗画集》,香港时代图书有限公司1982年 
【4】《何香凝辞画集》,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 
【5】暨南大学历史系、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编:《纪念廖仲恺何香凝》,文物出版社1987年 
【6】廖梦醒:《我的母亲何香凝》,人民文学出版社会1984年 
【7】杨子怡:《试论廖仲恺、何香凝诗词的文化品格》,《青海民族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0年06期,第23页 
【8】杨子怡:《裸露在诗性世界中的生命情怀——廖仲恺<双清词草>之解读》,《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2期,第6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