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艺术接龙——穿越时空的想象”策展及札记

关于2007年“艺术接龙——穿越时空的想象”展览,我在申请深圳市宣传文化基金项目的策展方案中是如下陈述的。但在展览具体实施过程和展示的效果中,却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而这种情况的产生,又牵涉到我们的素质教育和具体美术教育的机制,以及策划这种美术教育、推广的展览在方法、方式上的改变。

此文是为在展览期间的札记和展览结束后的经验,抑或也是感谓。

策展方案:

一、宗旨与描述: 
1、 此次策展计划是继2006年“艺术游戏——一次当代艺术的游戏化体验”展览的延续。“艺术游戏——一次当代艺术的游戏化体验”是通过邀请中国、韩国、日本的16位艺术家的带有游戏化的艺术作品,尝试让当代艺术以一种少年儿童能够接受的方式介绍给他们,使他们在观赏和互动参与中,享受到一种美好快乐的有着当代艺术的审美诗意和想象的精神生活。展览取得了比预期还要好效果,参观人数近万次。而2007年的展览方案,将试图转换青少年儿童的身份属性,邀请何香凝美术馆少儿画苑学员和深圳的少年儿童作为创作的主体。换句话说,将他们作为“艺术家”身份,在展览中承担主角来进行创作。通过他们的主动化的创作和利用多媒介的材料、方式,而改变他们以往被动地接受和简单化写生画画的模式,从而构成2007年展览的一种实验性和特殊性。

2、  所谓以深圳青少年儿童为创作主体是指,把他们作为“小艺术家”来看待和邀请,根据较为宽泛的展览主题,尽情发挥他们自己的创意;所谓利用多媒介材料和方式是指,打破写生画画的单一方式,可利用录像、数码照片、现成品、绘画等多种材料和方式,从绘画的二维空间转换成三维的空间,在立体的展览空间中搭建带有装置等形式的艺术作品;展览整体就像是一个个游戏玩具的景观,体现出他们对以往、现在和未来的无限想象。

3、  展览主题规定为“穿越时空的想象”;单元主题为:a、和恐龙在一起;b、长大之后;c、移民太空;d、未来世界等等。

4、  形成这次参展作品的材料具有一定的规定性,即参展作品的所有材料都需根据主办方提供的有限材料费,由参展的小艺术家依据自己作品的创意计划,到市场自行选购,年龄小的儿童可在家长、老师的帮助、指导与监督下选购。以形成创意构思-选取材料-购买材料-再根据这些材料建构、完成作品形态的完整过程。过程本身实际上也是作品的一个组成部分,以体验艺术的创作是没有固定的方式,艺术表达具有无限的可能性。

5、  展览期间,组织深圳青少年儿童参观展览,由各组的参展小艺术家分别讲述作品的构思和为何如此表达的方式,并接受小观众的提问和咨询。其意图是以一种通俗易懂、平易近人的方式解释作品自身的创作过程,即以作品本身来言说作品,从而摆脱和取代传统的美术教育方法代替观看作品的模式。

二、实施的可能性:
1、 策展人和何香凝美术馆少儿画苑的美术教师将公开向深圳市各大美术培训基地及中小学校派发展览策划书,全面征集原创稿件,经评议讨论后,确定参展艺术家名单。之后,策展人将参展的小艺术家分为若干个小组,3-6位在自愿结合的基础上,协调为一组,再通过展览方案的主题和展前若干次对他们的启发、与他们的交流、讨论,以及与家长、老师的开会沟通来逐步确定参展青少年儿童的作品计划。

2、  他们以小组的方式,或拍摄或写生画画或去市场等地选购作品材料等等来为参展作品做准备,在限定材料费的前提下,凭发票报销。再根据展厅的空间划分若干个单元主题给每组作品的展出区域,由这些参展的小艺术家们搭建完成其作品的布置。有技术及效果上控制和把握。

3、  在与家长沟通并得到理解后,严禁家长和老师在这一创作过程对他们的影响与干扰,家长或老师仅是为他们提供服务与协助,以相对充分地发挥他们的自主创意。一旦发现存有这种干扰,将取消参展资格。

三、展览目的:
1、展览在于探讨青少年儿童美术教育的课题,将青少年儿童作为一个独特的个体,在充分信任他们的基础上,以艺术实验的方式帮助他们实现自由想象和自我确认;着眼点在于培养他们勇于幻想和探索精神,在于对现有的或惯常的画画方式与观看方式的不同认知,并尝试着以不同角度和形式的不同表达。以使他们适应在多元的、变化中的社会生活,发展他们艺术的潜在能力。围绕展览的主题,将同时举办座谈会,邀请儿童教育专家讨论“儿童美术教育与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关系”、“当代美术教育中教师角色如何转换”等课题,从而强化展览的立意。

2、展览将提供给他们自我操作、自我选择、自我决定和自我实现的平等机会,突破以往老师统一派发材料及规定创作形式的局限。他们完全成为艺术创作的主体,而不是被观察、保护、操作或被控制的对象。他们将是整个展览的主角。在展览中他们不仅是讯息、技艺的接受者,也是艺术的创作者。

3、展览主题的确定,遵循个体差异性原则,肯定他们之间的个体差异,避免他们在各方面的一致性,而鼓励儿童的独自的想象力和创造性,依照不同儿童的兴趣点提供多样性选择,并要求老师及父母针对儿童不同项目施以适当的辅助。我们期待在这个展览中转换传统教学中教师主导性与儿童主体性同时存在、相互依附的关系,积极为儿童创造一定的空间,使他们主动地参与思考,主动的提出问题,强调儿童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主动建构的操作过程。

策展札记:

理想的预期总是和现实的发生存在差距,当然还有具体策展工作细致入微的问题存在。

首先是作为学生以往在美术教育方式的惯力和模式,这种主动的“身份转换”难以通过一次这种类型的展览给予实现,更遑论在转换身份后的主动发挥了。他们还是在美术教师的介入和对作品构思的框架内,按照教师的方式具体操作和实施。或者说学生们在这次展览中的主动参与还在于手工的劳作之中,尽管带有装置性的艺术创作与平面绘画的简单方式有所不同。 

其次是作为策展人是否为这次展览的特殊性而相应改变或调整了策展方式?我在以往的策展中,构成展览的主角是成年人,大多是经验丰富的艺术家。我的策展工作之一是尽可能地保证艺术家作品的充分展示,以使不同展览针对性的有效和完整。而这次展览的主角是少年儿童,我们缺乏与他们直接有效地沟通与交流,从而使展览策划的初衷打了折扣。几件大型的装置类作品并非是学生们的创意,多为教师们的指导下搭建完成。在为作品采买材料的整个过程,也并非达到了自主挑选、购买、计算、安排的实际操作程序,缺失了他们直接面对商业流通系统的实践与锻炼。至于展览开幕后的互动交流,也因为学生放假,难以组织而甚感遗憾了。

第三是策展人在这样的特殊展览中,面临着与美术教师的磋商沟通。因为他们是策展人与学生之间的必要联系环节和纽带。而他们对策展人的策展理念认同与否,他们身份的如何转换,乃至他们的认真态度和工作方式的调整,都意味着在某种程度上参展作品创意的含量,也关系到能否顺利实施完成作品,以及展示的视觉效果。显然这次展览缺乏这一必要环节的链接。这是我所始料未及的失误。

由于我们以往惯常的教育方式,少年儿童在成长中,基本上都是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角色。它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家庭,包括父母长辈;二是社会化的幼稚园、学校教师。虽然何香凝美术馆的美术教育培训班与正式的学校有所区别,少儿们可以更为自由与随意,也不存在学业的压力。我想家长与教师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他们的艺术爱好,同时也学一些绘画的技能。而我们策划的这次展览是试图改变他们被动接受教育的处境,置换学生身份,相对充分地发挥他们的艺术表现方式;艺术除了需要学习技艺,重要的是在现实的学习、生活细节之外,还存有意识上并通过视觉图形的无限想象与表达;更有超越对现实与世俗认知的别样观察事物与自身的角度、方法。而所有这一切都是自由的、心灵的,而所谓艺术就具有这种自由的可能性和无法比拟的想象空间。

人类从很早的时代起就认识到了“经验”的重要,“经验”则随生存、学习的时间而积累;另一方面“经验”与生存、成长的空间相关,“见多识广”同时蕴含着时间和空间两重意义。少年儿童的眼光可以在一个局促而简单的场景中看到很多趣味和机会,窥探他们不熟悉又想要了解的事物。我期冀他们除了对现实的了解以外,还有种种色色的可能。只有尝试着不同的方式,尤其是艺术的方式,解除外在的限制和自我的束缚,才能看到原本多元的世界是多么宽广,还有那么多的机会、见解和趣味等着去发掘与体验。我以为这才是所有问题的关键。

而我们作为艺术行当的从业者,特别是美术馆的工作人员应该策划什么样的展览,来提供实现这种机会的各种可能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