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海洋中的群岛

“有海水的地方——第七届海外华人艺术家文化精品展”公共项目

主 讲:裴钊(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拉美建筑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迈阿密大学建筑学院客座教授)
时 间:2025年11月1日(周六)14:30—16:30
地 点:何香凝美术馆学术报告厅

乌拉圭华裔社区源于20世纪早期的经济与政治迁徙,这些“群岛”般的散居个体与家庭,漂浮在记忆的海洋中,通过作品连接故土与新乡,构建混合身份。讲座聚焦两个乌拉圭华裔案例,从移民史视角探讨海外华裔如何在艺术中融合中国与本土元素,并呈现出一种深层集体记忆。

第一个案例围绕乌拉圭华裔家庭展开,艺术家刘翠峰(Luis Seifong)与他的两个建筑师子女。父亲的作品融入传统符号,如山水意象与书法线条,象征祖先记忆的传承;子女则在建筑中结合这些元素与乌拉圭现代主义风格。这种融合反映华裔散居(diaspora)的文化适应策略,以及移民社会中的代际传承裂变。第二个案例介绍乌拉圭华裔建筑师言成冠(Cheung-Koon Yim),他与世界著名贝聿铭先生是表兄弟,两人因“大历史”分叉走上不同路径。言先生在乌拉圭扎根,专注于社会底层住宅项目,融入儒家“和谐”理念与本土福利政策,体现移民社会中的“下沉”适应策略。退休后,他义务从事中国文化宣传,这不仅是个人回归,更是diaspora循环记忆的现象:从本土贡献到文化回流,弥补移民断裂感。

从移民史角度,两个案例互为镜像——家庭代表代际融合,言先生突出历史结构性制约,却共同彰显华裔在全球流动中的韧性与连接。华裔艺术家与其作品不能仅限于美学讨论,而应被视为在记忆载体的“海洋”与散居网络的“群岛”中,珍贵的移民史鲜活档案。在全球化时代,这种文化融合如何预示未来身份的“全球性”?讲座旨在激发观众对海外华裔经验的共鸣,揭示散居群体的文化资本与社会影响。

裴钊,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拉美建筑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迈阿密大学建筑学院客座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是拉丁美洲现代建筑历史与理论。近期出版《成为巴西:巴西中部三城现代建筑》和《白银之河:拉普拉塔河流域现代建筑》。

相关展览

海水_公教_记忆海洋中的群岛_1

相关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