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路:地球两端的华人与现代视觉书写

研讨会简介

一百多年前,许多华人被缥缈的“金山梦”所吸引,跨越太平洋串联起蓝色星球遥远的两端。与地理大发现背后单向的殖民动机与扩张本能不同,作为金山客的华人不断往返于故乡与金山之间使美洲与中国相互“发现”,信息、资源上的多向碰撞通过身在其中每一个具体的人持续影响着现代全球化的面貌。 

第六届全球华人艺术展将目光集中在美洲,在有限的艺术家案例中饱含着华人特殊、丰富的历史文化经验与视觉贡献,使我们有可能从未来考古学的角度来回望过去与今天的实践。在我们正在经历的全球化转型时刻,华人艺术项目使我们有机会从各自内在的丰富性上审视美洲及其与中国的相互关系,从地球两端的穿行者身上辨认世界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而以美洲为讨论范围,对当代中国在政治、文化、艺术方面有特殊影响的拉美自然是重点之一。

“金山路:地球两端的华人与现代视觉书写”学术研讨会,首先集中于华人族群与“现代世界”在形象塑造上的相互作用,其次是在这一过程中在世界各地流动的华人族群与中国现代化进程之间的具体关系。我们邀请来自艺术、建筑、人类学、移民史、文化传播等研究领域的学者,分享各自对20世纪以来华人与美洲关系的学术观点,梳理华人这一族群在视觉思维领域中的普遍价值。

 

时间:2024年3月16日(周六)9:00-17:50

地点:何香凝美术馆学术报告厅

出品人:蔡显良

策划人:王晓松、余湘智

与会嘉宾(按姓氏拼音顺序排列):刘大先、孟尧、裴钊、滕威、杨慧丹、杨小彦、游天龙、袁艳、周蓉

具体安排

9:00—9:05

致辞  何香凝美术馆馆长蔡显良

 

Part1 

主持:刘大先

9:05—9:45

裴钊

建设新世界——拉丁美洲的华裔建筑师

9:45—10:25

周蓉

旅美华人与1948年的纽约“中国当代绘画展”

10:25—10:35

茶歇

 

Part2 

主持:孟尧

10:35—11:15

杨慧丹

两岸的边缘:19-20世纪初广东艺术家的美洲生态

11:15—11:55

杨小彦

创新的焦虑:华人当代艺术家在北美所面临的困境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Part3

主持:孟尧

11:55—12:15

圆桌讨论:刘大先、裴钊、杨慧丹、杨小彦、周蓉

 

Part4

主持:杨小彦

14:30—15:10

游天龙

从舞台边缘到聚光灯下:好莱坞华裔女星的崛起历程

15:10—15:50

刘大先

大众文化与华人形象:客位、自我风情化与主位意识

15:50-16:00

茶歇

 

Part5

主持:游天龙

16:00—16:40

袁艳

近代墨西哥中国移民(19世纪中后期-20世纪中期)

16:40—17:20

滕威

艺术的,也是政治的:何塞·万徒勒里与冷战时期的中拉文化交流

 

Part6

 主持:游天龙

17:20—17:45

圆桌讨论:刘大先、滕威、杨小彦、袁艳

17:45—17:50

答谢 策展人王晓松博士

嘉宾及讲题简介

刘大先(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所研究员)
大众文化与华人形象:客位、自我风情化与主位意识

大众文化与精英书写中,华人形象基于不同的站位,呈现出三种视角。就海外华裔而言,会面临如何处理少数族裔与主体文化之间的关系,即如何在文化持有者的内部眼光与主流话语之间保持博弈与平衡。1960年代后期伴随民权运动兴起的族裔和种族批评,以不同的观点积极地同主流盎格鲁裔白人话语进行交锋,参与到作为 “他者”的经验和生活的表述(representing)问题上来,反思被主流族群的文化想象和社会利益所宰制的少数族裔生活与形象。作为跨国过程(诸如殖民主义、劳工招募和移民迁徙)的结果,文化多元和族群差异性认同的问题经常处于显著的地位,也会凸显出刻板印象与反异族风情化的斗争。在对照客位、自我风情化与主位意识的不同视角上,华人形象的他者表述与自我表达的融合是问题的重点。

刘大先,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河北大学等高校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协全国委员会委员、理论批评委员会副主任,《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主任、副主编。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中国社科院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曾获鲁迅文学奖、中宣部、人社部、中国文联联合授予第5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等称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比较文学与社会研究中心访问学者,同时兼东亚系联合助理教授。研究领域为话语理论、少数民族文学与文化、现当代文学。著有《千灯互照:新世纪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生态与批评话语》《从后文学到新人文》等12部,译著《陈查理传奇:一个中国侦探在美国》等。

 

裴钊(迈阿密大学建筑学院客座教授)
建设新世界——拉丁美洲华裔建筑师

在动荡的20世纪中,许多华人带着希望来到拉丁美洲这个新世界,在这里,他们经受着巨大的文化冲击,努力地工作和生活,在新世界中建造属于自己的家。在拉丁美洲,建筑师社会地位高,且属于家族内部传承的职业,华裔进入这个行业的难度可知。但还是有很多华裔成为这个行业的佼佼者,成就卓然。本次发言将介绍几位有代表性的拉丁美洲华裔建筑师:巴西华裔女建筑师朱明(Chu Ming Silvia)作品成为巴西20世纪设计的象征,古巴华裔建筑师Jose Antonio Choy是古巴20世纪末最具代表性建筑师,乌拉圭华裔建筑师言成冠(Cheung-Koon Yim)将一生投入社会住宅设计,为乌拉圭大众提供住房服务。从移民史、建筑史和设计史的角度来考察他们经历和作品,以及他们在文化交融中所采取的文化策略和所发展出的独特设计观念。

裴钊,迈阿密大学建筑学院客座教授,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拉美建筑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主要研究领域是拉丁美洲现代建筑历史与理论。近期出版《成为巴西:巴西中部三城现代建筑》和《白银之河:拉普拉塔河流域现代建筑》。

 

滕威(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艺术的,也是政治的:何塞·万徒勒里与冷战时期的中拉文化交流

何塞·万徒勒里,壁画家,最重要的国际和平主义者之一,第一位来到新中国的拉美艺术家,不仅对新中国美术教育、壁画艺术发展、西班牙语专业化有深远影响,更是对新中国打开与拉美艺术界、文化界乃至政界民间交流通道有筚路蓝缕之功。本发言尝试唤起我们对万徒勒里这位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历史记忆,同时回望这位智利左翼艺术家如何在冷战年代实践国际主义立场,如何将现代艺术与全球抵抗政治联结,如何以艺术家的身份跨洲际传播革命思想。

滕威,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华南师范大学微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曾为2013-2014年度哈佛-燕京访问学者,2023年春季中山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特邀青年访问学者。出版著作《边境之南:拉丁美洲文学汉译与中国当代文学》以及与赵振江教授合著的《山岩上的肖像—聂鲁达的爱情·诗歌·革命》《拉丁美洲文学大观园》《中国与西班牙语国家文学交流史》;与戴锦华教授合著的《简·爱的光影转世》等。另有多篇论文在美国、德国、西班牙公开发表。策划主编“电影工作坊”“微文化研究”“拉美思想译丛”,创办并主编微信公号“海螺Caracoles”(海螺社区)。

 

杨慧丹(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部副教授)

两岸的边缘:19-20世纪初广东艺术家的美洲生态

讲题主要围绕近现代视野中最早前往美洲的一批粤籍艺术家,这一群体的艺术活动涉及加拿大、美国、古巴等地区。与留日、留法、留苏路径相比,“留美”之路开启最早,却最鲜为人知。为何“留美”之路被有意或无意地长期遮蔽?为什么早期留美艺术家多从广东出发?这个群体的身份具备哪些特征?他们的艺术观念和艺术创作与中西艺术史的进程有何联系?这其中出现了几位当时罕见的女性艺术家,她们展现出怎样的独特艺术气质?发言人以以往展览策划研究中的新材料为基础,呈现早期粤籍艺术家在美洲的生存境遇,以及他们如何在太平洋两岸通过艺术实践探寻和塑造自己的文化身份。

杨慧丹,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博士、上海美术学院博士后,任职于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部。主要研究领域为近现代艺术及设计史。

 

杨小彦(中山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创新的焦虑:华人当代艺术家在北美所面临的困境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华人艺术家作为移民到北美的一员,他们所面临的最大困境是如何在强大的西方文化的包围中突围,至少是要尝试突围,这既是一个现实的艺术问题,更是一个如何维护个人所持有的民族身份、同时又能够在创新方向上获得认可的现实问题。

杨小彦,艺术评论家、视觉研究学者、艺术家。中山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广州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客座教授。专著:《置身于艺术现场:杨小彦艺术评论》《我读过他们的脸》《看与被看:摄影中国》《杨小彦自选集》《尚扬评传》《篡图:杨小彦艺术批评文集》《新中国摄影六十年》《生活中的建筑》。策划的重要展览有:2016年1月8日:“后学院:八大美院油画研究展”,广州美院昌岗路美术馆;2015年12月20日:“再影像:光的实验场”,湖北美术馆;2015年11月25日:“思想的斗士:百年冰兄纪念展”,广州艺术博物院。

 

袁艳(西南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近代墨西哥中国移民(19世纪中后期-20世纪中期)

19世纪中后期以来,伴随波菲里奥·迪亚斯政府推进的墨西哥现代化进程,大量中国移民前往墨西哥。中国移民在墨西哥经历了从受欢迎到被排斥的过程。墨西哥为吸引中国劳工移民以加速北部边境地区以及地理极端区域的开发,由联邦政府资助开通了跨越太平洋、连接墨西哥和香港的海上直航船运路线,并在招募中国劳工遇阻后积极推动中墨两国建交。1899年,中墨签署《中墨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彻底扫清中国移民前往墨西哥的障碍。但在联邦政府、部分工商界人士积极推动引进中国移民的同时,墨西哥一直存在着是否应该大规模引进中国移民的争论。在知识分子群体和民间长期存在着对中国移民的偏见和反对。随着中国移民在墨西哥,尤其是在以索诺拉州为代表的北部地区取得重大经济成就,与中国移民存在直接竞争关系的墨西哥中小商人开始发起有组织的排华运动。墨西哥的排华活动形式多样,手段极端,并最终蔓延至全国,使得绝大多数中国移民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被迫离开墨西哥。

袁艳,历史学博士,西南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长期从事中国拉丁美洲历史研究,尤其是拉美华侨华人历史研究。出版专著《融入与疏离:华侨华人在古巴》、联合主编《从契约华工到改革先锋——中国人到达古巴170周年纪念文集》,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中国侨联等各级各类项目多项,在《拉丁美洲研究》、《华侨华人历史研究》等中外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游天龙(云南大学社会学系系主任,副教授)

从舞台边缘到聚光灯下:好莱坞华裔女星的崛起历程

从早期的电影时代到现代的大银幕,华裔女星们不仅为自己赢得了一席之地,还改变了全球观众对亚裔文化的认知与理解。从20世纪20年代黄柳霜开始,她不仅是首位在好莱坞留下印记的华裔女星,也是对抗种族刻板印象和性别歧视的先锋。随后,我们将探讨其他华裔女星的故事,她们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展现出华裔女性独特的魅力和力量。进入到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我们见证了华裔女星如刘玉玲、章子怡、吴恬敏、奥卡菲娜和杨紫琼的崛起,她们在好莱坞的成功不仅为亚裔演员开辟了新的道路,也为全球观众带来了更加多元和包容的影视作品。

通过这一系列的历史回顾和分析,旨在展现华裔女星们如何从边缘走向中心,不仅在好莱坞取得了成功,更在国际舞台上发光发热。她们的故事是关于毅力、才华与变革的故事,是每一位观众都能从中获得启发和鼓励的故事。发言内容将不仅是对过去的回顾,也是对未来的展望,期待着更多华裔女性在国际影坛上绽放光彩。

游天龙,云南大学社会学系系主任,副教授,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社会学博士,霍夫斯塔大学法律博士,从事美国华侨华人研究、亚裔美国人研究、全球移民、在华外国人研究、美墨边境和中国南部边境研究。

 

周蓉(北京画院研究员)

旅美华人与1948年的纽约“中国当代绘画展”

1948年,在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举办了“中国当代绘画展”(Contemporary Chinese Paintings),此次展览中云集了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汪亚尘等许多20世纪艺术名家。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东亚馆馆长阿兰·普瑞斯特(Alan Priest)对此展十分欢迎,顾维钧、林语堂也为此展撰写前言。展览的成功得益于当时诸多在美华侨的积累与铺垫,1943年,王济远就曾经在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做过“中国现代绘画展”(An Exhibition of Modern Chinese Paintings),是此展的先声,张书旂、胡适等文化、艺术界名人在美的活动也为当时的中国文艺做了宣传。

周蓉,北京画院研究员,出版有《读画品录》《20世纪初欧美外侨与中国社会的艺术交汇:中国科学与艺术协会研究》《跟着齐白石去捕鱼虾》。

 

孟尧

《画刊》杂志主编,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副编审。现居住和工作在南京。长期致力于艺术文化的策划、研究与出版工作。策划有 “企业家伦勃朗”、“《画刊》封面计划”、“人间动物园”、“‘非学院’艺术讲坛”、 “去管理:艺术机构实践与培训”、“公共教育:美术馆与社会公共空间”、“一个美术馆的诞生”、“中国古代壁画的复制与修复”、“尽量不谈艺术”等一系列艺术项目与期刊专题。

相关展览

1周后结束 展览 轻舟强渡——第六届全球华人艺术展
84219b049be07de0e8c422ba87eb6d9

相关展览

1周后结束 展览 轻舟强渡——第六届全球华人艺术展